香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有哪些英国品牌地地道道的英国品牌,却 [复制链接]

1#

前言

至于新一代的中国年轻人,他们对国产品牌的支持日益增长,尤其是00后这一代。他们比起那些国外知名品牌,似乎更偏爱本土品牌。但国货的崛起只是近几年的事情。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品牌的涌入,它们以物美价廉赢得了中国消费者的心。在那个时期,中国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能够与国际品牌竞争的国产品牌并不多,这就让洋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那些拥有中国名字、悠久历史、物美价廉且质量不错的品牌,很难想象它们中有很多其实是国外品牌。这些外国品牌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悄无声息地赚着中国人的钱,对我们本土品牌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其中,就包括了那些来自老牌欧洲发达国家——如英国的品牌。

这种现象,不禁让人反思,我们对品牌的认同和支持,是否真的基于它们的真实价值,还是仅仅因为它们的名字和外表?

自从英国的工业产值被美国超越之后,其在全球的地位似乎也在逐年下降。经济实力的下滑,似乎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根据年的数据,英国的GDP总值达到了3.19万亿美元,虽然在全球排名第五,但在欧洲,它只能屈居德国之后。而印度的崛起,更是让英国的全球排名岌岌可危,未来可能连第六的位置都保不住。

英国经济的衰退,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就拿伦敦来说,这座曾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城市,作为英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如今在GDP方面竟然还比不过中国的上海。年,上海的GDP折合美元达到了亿,而伦敦却只有亿。这一数据,让上海成功跻身世界第四强,而伦敦则只能屈居其后。

更让人惊讶的是,上海的发展速度和整体经济规模,已经足以让它在与欧洲任何一个城市的比较中都不落下风。这样的对比,无疑让人对英国的经济前景感到担忧。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如今似乎正在逐渐失去它的光辉。

尽管英国的经济似乎正经历着衰退,但这个国家依然是全球知名的工业强国。在工业化的浪潮中,英国曾涌现出许多工业巨头,它们的名字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回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已经步入了后工业化时代,金融业和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在当今的中国市场,还有哪些英国品牌能够保持其影响力和竞争力呢?这些品牌是否能够继续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它们又是如何在中国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呢?

01

汇丰银行,这个始创于年的金融巨头,曾经一度被误认为是香港本土品牌。它的标志性红包六角标识,几乎成了香港金融业的象征。然而,这个误解背后隐藏着一个事实:汇丰银行的总部其实位于伦敦,它的创始人托马斯·萨瑟兰德在香港发起了这个项目,最初的资本为万港元。

作为英资公司的代表,汇丰银行在香港的历史地位不容小觑。在年香港回归之前,汇丰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执行了英国对香港金融的控制权。即使在英国对香港的统治结束后,汇丰银行依然在香港金融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港币三家发钞行之一,汇丰银行在香港依旧享有特权,其发行量也是最大的。紧随其后的是中银香港和渣打银行。

汇丰银行的特殊地位,使其股票在香港股民的心目中,一直是最值得信赖的绩优股。多年来,汇丰银行的股票一直是投资者的宠儿,它的稳健和可靠性,让无数股民对其趋之若鹜。

日化行业的巨头,联合利华,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想起那些在超市货架上闪闪发光的产品。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年,当时荷兰的MargarineUnie人造奶油公司和英国的LeverBrothers香皂公司决定强强联手,共同打造了一个横跨大西洋的商业帝国。这两个总部分别坐落在英国伦敦和荷兰鹿特丹,一个负责洗涤用品,另一个则专注于食品事业。

走进任何一个超市,你都会发现那些耳熟能详的品牌:奥妙洗衣粉、旁氏洗面奶、多芬沐浴露、清扬洗头膏、力士香皂,还有金纺,这些品牌几乎占据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更不用说那个曾经让我们引以为傲,现在却让人有些无奈的中华牙膏,它们都是联合利华的杰作。

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个家庭的浴室和厨房里,都能找到联合利华的影子。这其中,最让人意外的是清扬洗发水和旁氏洗面奶,它们曾经被认为是上海家化的产品,但事实上,它们早已被联合利华收入囊中。

至于中华牙膏,这个曾经是国产骄傲的品牌,在被联合利华收购后,虽然依旧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总感觉少了那么一点本土的味道。这不禁让人感叹,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似乎越来越小,而那些跨国巨头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

中华牙膏,这个名字听起来多么的亲切,多么的具有民族自豪感,然而,它并不是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们这些消费者,原本以为自己在购买中国牙膏时是在支持国货,没想到却误打误撞,支持了别国的品牌,这不禁让人感叹,如今想要支持一下国产品牌,门槛竟然如此之高,真是让人有些啼笑皆非。

而说到日化产品,我们不得不提的是立顿奶茶,这个品牌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立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品牌之一,每年的收入高达百亿,在中国的茶类市场占据了庞大的份额。

年,英国人汤姆斯·立顿创立了立顿品牌,他本人也因其对红茶的贡献被誉为“世界红茶之王”。立顿这个名字,至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百年老字号。

关于联合利华对立顿的收购,这要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最初,联合利华对立顿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分公司进行了收购,然后在年,完成了对立顿品牌的全面收购。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年,立顿带着它标志性的小黄纸红茶包,跨越重洋来到了中国。它凭借着独特的品牌魅力和营销策略,开始了对中国传统的茶叶市场的“围剿”。这不禁让人反思,我们的传统茶叶品牌在面对这样的国际巨头时,又该如何应对呢?

在普通人的心目中,茶叶总是以一片片优雅的姿态呈现,它们在开水的洗礼下慢慢展开,释放出淡淡的清香。然而,当那些将茶叶碎末直接装进袋子里的“冲泡产品”出现在市场上时,许多人的茶文化认知被彻底颠覆了。

立顿,这个品牌以其老练的营销策略迅速在中国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赢得了无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它的成功,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一上市便以其出色的表现力,迅速俘获了消费者的心。据年的“中国百家商城报告”显示,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销售额,立顿都稳居榜首,成为了市场上的领头羊。

时间流转至年,联合利华不惜重金在合肥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工厂,这一举措无疑进一步巩固了立顿在市场上的地位。业内专业人士分析,立顿之所以能够以如此惊人的速度占领市场,最大的秘诀在于其低廉的价格和始终如一的茶叶品质。这种小小的茶包,以其难以超越的性价比,轻松称霸全国市场。

作为茶界的巨头,立顿的茶叶采购网络遍布全球,精选各地优质茶叶。在经过大批量采购后,这些茶叶会被送入工厂进行研磨。统一碾碎的茶叶随后被送往英国的拼配中心,按照严格的配方和工艺,打造出那标志性的固定口味。这种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不仅保证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也让消费者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享受到相同品质的立顿茶。

立顿的成功,不仅仅是市场营销的胜利,更是对传统茶文化的一种挑战和革新。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定义了人们对于茶叶的认识和消费习惯。尽管这种创新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有些离经叛道,但无可否认的是,立顿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现代化生产线的高效运作,确实让成本大幅降低,但随着全球消费趋势的转变,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碎茶叶茶包”似乎也开始失去了光彩。消费者们的口味越来越挑剔,对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立顿这样的品牌不得不面临市场的重新洗牌。联合利华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在去年年底果断地将立顿品牌打包出售给了CVC,这无疑是一个明智的决策,及时止损,避免在市场的洪流中越陷越深。

在国内的日化市场,外资品牌几乎占据了主导地位。英国的联合利华和美国的宝洁,这两大巨头在中国洗化行业的市场份额之大,让人不得不感叹。它们不仅在产品线上不断创新,更是在营销策略上精打细算,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心,赚得盆满钵满。

联合利华的野心并不止于此,它的目光也投向了食品行业。在洗化市场取得成功后,它又开始拓展食品领域的产品线,并且通过收购上海本土的食品公司,进一步加深了其在中国市场的根基。这种策略不仅让联合利华的产品更加贴近中国消费者的口味,也让它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不得不说,这种本土化的战略,确实为联合利华在中国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愈发挑剔,家庭卫生自然成了大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