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无症状不再公布,真实感染情况如何监测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专业 http://baidianfeng.39.net/

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字之后

如何适应新形势

开展疫情常态化监测工作尤为重要

年12月14日上午,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消息称,从即日起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据。专家指出,这是无症状感染者“去病化”的第一步,即无症状感染者更多要依靠自我管理,医院治疗,这也意味着,防疫政策此后开始真正转向专注重症。

今天下午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称,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

国家卫健委自年1月28日起将新冠无症状感染者纳入防控管理,此后开始每日播报新增无症状感染者数字,与确诊病例并列报告。自奥密克戎开始传播以来,由于感染者多数为无症状,各地和全国每日新增数据中,无症状病例数要远远大于确诊者数字。此前早有专家建议,为了让公众避免恐慌并对新冠病毒建立正确的认知,卫健委无须每日单独公布无症状患者数字。

《中国新闻周刊》发现,在最新公布的12月13日全国疫情数据中,只有新增确诊、死亡、疑似病例、治愈出院和重症患者等数字,其中,本土新增确诊为例。国内最后一次公布的单日新增无症状感染者数字停留在12月12日:例,包含本土和输入感染者。

专家指出,不再统计无症状后,并不意味着不再对新冠病毒的传播情况进行监测。随着全员核酸的取消和居家抗原自测的推广,部分医疗机构出现挤兑,近期全国核酸筛查人数总量明显下降。下一步对新冠病毒社区传播情况的常态化监测就显得更为关键。

“阳性检出率是很好用、也很敏感的指标”

今天,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主任李群解读称,当前,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实行“愿检尽检”为主的策略,许多无症状感染者不再参加核酸检测,也无需去医疗机构就诊,难以准确掌握无症状感染者的实际数量,从12月14日起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据。无症状感染者继续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导居家健康监测,给予相应服务。

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字之后,如何适应新形势,开展疫情常态化监测工作?

12月14日,李群称,未来将依托全国流感样病例监测系统,开展哨点监测等多种形式的监测,加强养老机构、精神病院、福利机构、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重点机构聚集性疫情的监测和报告。“也就是说,用以前监测流感的同一套系统来监测新冠病毒。”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卫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他解释说,中国早就建立起完整的流感监测系统,这套系统相对成熟,也有固定的队伍,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定期在人群中抽样,通过阳性检出率评估某个区域的病毒传播情况;医院、学校、养老院等场所建立哨点,对重点人群内的疫情规模及时研判。

这方面,香港的经验也值得借鉴。

香港在调整防疫政策过程中,重点参考的一个数据就是全人群样本的阳性检出率。香港大学公卫学院今年2月推出了“众志成城疫情监测计划”,从香港18个行政区重随机取人分成7组每天进行抗原检测,以此计算出每日新冠流行率,即阳性检出率。港大公卫学院数据显示,香港近三个月疫情总体平稳,9月23日阳性检出率为2.92%,10月23日为0.81%,11月11日为0.39%,12月7日为2.34%。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这说明香港9月底实行“0+3”以来,虽然输入个案增多,但社区中受新冠病毒感染的总人数基本平稳。近期感染人数略有抬升,可能和香港第五波疫情海啸期间人体内的抗体近期开始衰减有关,因此香港正加紧给老年人接种二价疫苗。但只要阳性检出率能维持在2%上下,即香港万人口中,约有15万人感染,这就意味着只有小范围的社区传播,总体疫情形势可控,这也是香港具备条件把边境进一步放开的重要原因。

就在12月13日,香港宣布将“0+3”的3天也取消,即海外入境人士不再有3天“黄码”限制,相当于实施“0+0”。香港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在解读政策调整时援引了阳性检出率数字。他说,近一个月来,入境人士感染新冠的比例约为3.8%,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入境时的机场核酸发现的,每人中只有16人在入境后三天发现感染,“该比例已经低于社区的检测阳性率2.5%。”

金冬雁解释,阳性检出率之所以重要,因为这是判断疫情形势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相关防疫政策是否应及时收放的科学依据之一。以香港为例,经过第五波疫情后,香港社会基本形成群体免疫,但如果阳性检出率超过2.5%,就要考虑适当增加一些公卫措施如保持社交距离、餐馆限流等。“全民不测核酸后,我们必须要清楚大概有多少人已经感染,否则,当疫情海啸已经形成时,我们还不清楚。整个社会,尤其是医疗系统就会面临很被动的局面,首当其冲受影响的就是高危老年人。”

前述公卫专家建议,在社会面测阳性检出率时,要尽可能覆盖不同人群,尤其是高危的、容易感染的人群,每类人群的抽样方法要相对固定。另外,新冠比流感传播的更快,因此抽样的频次要更高一些,具体抽样方案要结合疫情变化相应调整,并且一定要定期向社会公布抽样数据。

“阳性检出率是一个很好用、也很敏感的指标,社会面监测时有助于判断总体疫情的走势,如果检出率在不断上升,就说明社会面的感染在恶化,如果检出率下降,可能代表疫情开始出现拐点。”他说。

多位专家建议,应以阳性检出率为核心指标,从国家层面划出一条防疫预警线,当检出率超过某个特定数值时,就应在社会面采取一些压峰措施,暂时控制一下社会流动,或准备重开部分方舱,医院也要增加ICU备用床位、药物储备等。“公卫措施必须根据数据科学合理地动态调整,不应一下子全部放开,现在社会面感染人数激增,但很多措施还放得过开,这是不合适的。”前述公卫专家说。“最关键的是,必须要及时告知公众疫情传播的真实情况,形势到底是向好还是向坏,以便人们可以自己采取更多预防措施保护家人。”

需要监测反映医疗资源能力的指标

专家提醒,对新冠疫情的监测而言,样本抽取和哨点监测只是辅助手段,对真实感染情况的了解要和医疗系统的实时资源相互结合。也就是说,必须清楚监测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了解当下的疫情已发展到什么程度,是为了防止引发医疗挤兑。每天有多少重症和死亡,各医院住院床位、ICU床位还剩多少,重症能力何时将突破极限,这些数字都比每日新增确诊数字要重要得多。”金冬雁解释。

在他看来,中国当下每日疫情通报确诊、疑似、出院人数等意义有限,更应对外公布的两个关键指标是:新冠住院人数和ICU床位使用率。“这是两个反映医疗资源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一般而言,如果ICU床位的占用率已经达到了60~70%,就必须要发出警告了。”

新加坡近一个月分年龄层新冠住院患者数据。图片来源:新加坡卫生部网站

新加坡卫生部目前已不再单独发布每日新增确诊数字,而是定期发布疫情周报,除每日确诊数字外,会公布七天平均确诊数字。更重要的是,还会公布每日新冠住院人数、普通病房中需要吸氧人数、ICU患者人数和死亡数,每类数据都会发布分年龄组数字。在需要格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