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香港劏房繁荣大都市的耻辱有人居 [复制链接]

1#
青少年白癜风临床诊疗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575628.html

文|周八骏

年长的内地居民大多知道,20世纪50年代,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创作和演出一出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描绘新中国诞生前上海底层市民的艰苦生活。从此,“七十二家房客”成了住房狭小的代名词。

20世纪60年代,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鸿图影业公司联合摄制电影《七十二家房客》,把人物和背景改为发生在新中国问世前的广州。

20世纪70年代,香港著名导演楚原重新拍摄电影《七十二家房客》。年长的香港居民也对国民党统治中国时老百姓居住条件的窘迫,留下深刻印象。

未曾想,如今香港,全球著名大都市,为芸芸众生居住之不易,提供一个新的代名词——“劏房”。

“劏房”,比较雅的专业名词叫“分间楼宇单位”,是把原本的住宅单位,譬如二房一厅或三房两厅,分割成多个更小的单位以供出租,租住者(个人或家庭)收入低。“劏房”的居住环境和条件差,有的可谓恶劣。

年8月6日《大公报》“要闻”版报道——为了体会这部分香港居民的居住状况,《大公报》记者租住位于深水埗鸭寮街唐楼的一个“棺材房”一个月。所谓“棺材房”,即:一盏小夜灯、4块木板和一张床位。《大公报》记者租住的“棺材房”,位于一个面积约平方呎(约合40平方米)的住宅单位。平方呎空间,被木板分隔成9张双层床,共18个床位。每个床位面积约15平方呎(约合1.5平方米),月租为1,港元(包括水、电费),平均呎租约港元。与香港岛著名住宅区“贝沙湾”的一个平方呎(约合70平方米)住宅的平均呎租57港元比,贵逾1.2倍。在15平方呎、堆满衣服杂物的“蜗居”里,《大公报》记者体会了“脏、乱、差”的痛苦生活——冲凉时间仅10分钟,赤裸裸只穿一条内裤在室内行走,鼻鼾声此起彼落难以入梦,不时有小虫爬到身上……记者越住越觉辛酸,老租客却淡然地说:“只要你未想死,想生存下去,就会惯!”

读《大公报》记者充满痛楚和愤懑的描述,我不禁叹息。年8月15日,我在英文《中国日报》香港版发表“HK’shousingpolicyshouldemphasizepovertyrelief”(《香港房屋政策首务是扶贫》),指出——“因为穷,却要比富裕者多付租金,而居住的条件颇不人道!这就是今日香港最弱的一小部分人的生存状态。”

年,香港超过22万人居住“劏房”。

这一年,香港第六届立法会清除反中乱港治势力的议员,爱国爱港议员敦促特区政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