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中起,香港再没录得新冠肺炎本地确诊;在“清零”前提下,经济复苏也愈来愈稳固。尤其配合消费券刺激,食肆近乎复常营业,商场店铺人山人海,都令百业重新兴旺起来。若然两地顺利恢复通关,向好市道势必如虎添翼,并有利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就业零售虽改善
更上层楼要靠内地
香港第三季经济增长纵然不及第二季,GDP升幅由此前的7.6%回落至5.4%;然而,这很大程度只是基数效应问题,毕竟去年第二季是疫情最高峰时。综合其他经济数据分析,当可更全面地反映香港最新经济状况。
首先是失业率,最新8至10月的数字回落至4.3%,创出疫情以来的最低,失业人口亦从26万的高位,大减至最新17万左右。当然,这跟疫前失业率仅约3%,失业人口只有12万余还有很大差距,但毫无疑问,劳动市场情况正在显著改善之中。
其次是零售销货统计,最新9月份的销货价值和数量,均连续8个月录得按年增长。当中,消费券对推动额外消费的作用明显,在代表日常消费的超级市场销货减少的同时,耐用品的消费则录大涨,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的奢侈品销情亦异常地好。
香港零售业恢复明显。
需求比供应更快增长,物价自然水涨船高。不似美欧通胀水平已告失控,香港整体CPI升幅仍甚温和,10月份只升1.7%,剔除所有*府一次性纾困措施的基本通胀率更只有1.1%。需求大增的影响,诚反映在个别消费品,例如衣履涨价6%,反映基本消费以外的消费意欲十分强劲,整体物价则受惠供应充裕而涨幅不高。
然而,归根究底,香港只是一个细小的外向型经济体,单靠本地力量肯定不成。所以,香港的眼界绝对不能局限于香港之内,我们的内循环应该是放眼整个中国,以至整个大中华市场,最少也应扩阔到粤港澳大湾区;当然,稳定外循环仍很重要,但权衡之下到底没有内地市场那么关键。
就外贸表现看,查现时香港出口货值,最大目的地乃是内地,占比高约60%,远远抛离第二位美国的约6%,第三、四、五位的台湾、印度、日本已分别低占2%至3%。进口方面,来自内地的占比同样最多,几达半壁江山。随着内地同样贯彻“清零”、经济一样稳步复苏,香港对内地的出口首10月大增逾30%,反观对美国的增长则不足20%,对英国更微增不足2%,可见内地对港贸易的重要程度。
香港出口货值,最大目的地是内地,占比高约60%。
旅客方面更不消说。虽说港人消费能力已渐恢复,但旅游相关需求依然冷封。与疫情前及黑暴前相比,内地客最喜欢来港血拼的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的销货总值,便从每月约莫60亿元(港币,下同)急降一半至现时30亿元。故此,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务的失业情况,仍较此前严重得多,最新分别为6.4%、5.8%和7.7%,虽较最恶劣时分别录得的8.2%、9.5%、14.7%好转,但依旧是本港失业最严重的行业之一。
所以,现时香港的经济复苏虽值欣喜,但细察之下却并不全面,个别行业斯人独憔悴,相关行业且一直对港经济和就业贡献良多。若果迟迟未能跟内地通关,香港经济都难言重返昔日水平,市民亦难言可以全面受惠。
“清零”保障内循环
“与病*共存”欲速不达
可见,“清零”是确保香港内循环运作如常、摆脱严厉抗疫措施的必然出路;与同样“清零”的内地恢复通关,让香港无缝紧扣中国的更大内循环,实乃争取经济更进一步复常的第一选择。
毕竟,事实证明,“与病*共存”并非经济复常的答案,结果很可能是欲速则不达,最终恐须回复封城封关之类遏止病*扩散,更莫说,过程里还势导致大量人民染病甚至病殁,陷入可悲的、名副其实的“放乱收死”之窘。
香港必须避免重蹈西方覆辙,要继续做好“清零”工作。
为何西方社会急于“与病*共存”?说白了就是经济撑不住了。如前文述,美欧等地陷入通胀漩涡,美国CPI已连续多月企于5%以上,最新且升穿6%创出30年最高,而英国数字也升逾4%创10年最高;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彼岸所面对的供应链问题,追本溯源乃是基于劳工不足,由运输业到食品业等,都因为疫下封锁措施,而令外劳减少继而供不应求,现在通胀飙升仅仅滞后反映供应链卡塞的后果。
注意,这种供不应求不似上述香港情况,因香港是由需求大增带动,西方则由供应不足引起,故后者属于恶性通胀一类。滞胀二字愈来愈受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