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片尾处,小书僮对高适说:“王维的诗我读不懂。”
高适哈哈一笑:“以后会懂的。”
是啊,有的诗,以后会懂的。
没想到,当年上学时,囫囵吞枣背下来的唐诗,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不断的击中我的心,小时候学很多东西仅限于“背诵”,在长大的某一瞬间才与之共情。哪怕一句简单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都让人鼻子一酸。没想到,人到中年在一部动画电影中,我与唐诗共情了。
对诗的认知从我们会说话不久就开始了,可对诗的共情却需要有了人生阅历以后。当年不懂,是因为身在故乡,便不知何为乡愁,也许只有离家的人,才更容易体会什么是“乡音无改鬓毛衰。”
离家越久,乡愁越浓。所以,千百年后,一位离家许久的诗人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有的诗,长大后才会懂,才会共情。诗人把祖国比喻成母亲,她有三个被迫离家的孩子,一个曾离家年,一个曾离家年,一个至今已离家74年。
离家太久,情感也许被隔离,文化也许被改变,但倘若有什么东西在中国人心中不曾改变,也不会被改变,如今,一部《长安三万里》让我们知道了——儿时背下的唐诗会击中所有中国人的心,因为那是我们共同的根!
演员车保罗,年出生于中国香港,成长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可能与我们有不同,但64岁的他,骨子里的DNA被唐诗激活了,他模仿《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惟妙惟肖,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在短视频平台点赞超万,不是他这个人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情,而是他模仿的李白,和李白的诗,引发了共情。
电影《长安三万里》掀起的唐诗热,也“烧”到了岛内,据台海网报道,不仅被台媒大幅报道,更掀起了岛内网友的热议,充分说明华夏儿女同根同源,电影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在社交媒体平台,台湾网友也纷纷大力推荐这部电影,有的说,电影动画画面场景可以气势磅礴勢,也可以浪漫仙气,古乐飘飘、舞娘舞姿曼妙,很多服饰考究的极美,老少皆宜!
还有人说,学生时代的国文课要背这些唐诗宋词,背的很辛苦,如今看到这个动画《长安三万里》,看得我热血贲张,眼眶泛泪,这是今年必定要看的一部电影,里面有盛唐时代的大文豪相聚在此。
更有网友表示,希望电影可以在台湾上映。
一部电影,让所有中国人的DNA动了,让所有华夏子孙的血脉觉醒,我愿称之为“长安三万里效应”!
难怪新华社七次点赞《长安三万里》,称中国文化就是电影最大的底气!
央视新闻说,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除了熟悉的唐诗,台词“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在”也让人印象深刻。
将这句话延展开来,只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长安三万里》的故事讲述了高适回忆中的李白,在唐朝的一场家国巨变的背景下,谱写了一群性格各异,充满才情的唐朝诗人的故事。整部电影共展现了48首唐诗,而唐诗中的浪漫,也只有中国人才能拍的出来。
就像熊猫,花木兰等中国故事题材,中国人不拍,外国人就会来拍,还会反向输出,抢占我们的文化高地。其实细看你会发现,故事里的中国元素只是一种点缀,其实质仍然是西化的价值观。
而《长安三万里》则是一个意境,哲理都富有中国哲思和美学的故事,因而也让我在这部电影找到了自我身份认同,通过电影中的故事和人物,让我看到了曾经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高贵的品格。
一直以来国内都缺少用符合本民族精神的方式去呈现大唐诗人故事的影视作品,而这个片子是真真切切地讲明白了中国古人的独有的精神与浪漫,最后一切功名利禄,求不得,都融在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中。
就像一幅中国水墨画一样,浓淡相宜,飘逸潇洒,意境深远,让人舒适惬意,妙哉!
因而,这部电影也彻底让无论身处何地中国人血脉觉醒,思乡之情也越发盎然,虽千百年过去,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只要诗还在,中国人的精神,就会一直在。
就像电影中李白所说:你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
离家太久,也终有回家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