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在环球时报年年会议题一“香港之痛:根在政治还是民生环节”中,香港特区政府儿童事务委员会非官方委员黄梓谦提到了香港年轻人的“三痛”。
黄梓谦先讲了自己一个“被冤枉”的经历。“国庆节期间我来北京参加活动,我打车去北京机场时,一上到的士,司机听到我的口音是香港人,马上问我一个问题:年轻人,你为什么要‘港独’呢?”讲到此处,他露出了无奈的表情。
这位香港的“80后”发言嘉宾表示,他很高兴能受邀来谈一谈香港年轻人的问题。他讲到了自己感受到的年轻人的“三痛”。“第一痛是11月18日晚上,我进入到香港理工大学,警察希望我说服一些学生出来。我在校园里遇到几十个‘90后’,他们跟我说‘看不到希望’。他们从小就遇到年‘非典’,看到香港政改失败,整个成长过程都是充满问题的。”黄梓谦提到,“第二痛”,就是年轻人的住房问题;“第三痛”是很多年轻人认为和政府沟通不了,因为他们活在新媒体的时代,认为政府有很多情况不了解。
“我是一个80后,对于我来讲香港的过去是英国的殖民地,香港的现在与未来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黄梓谦表示,“要处理好香港问题,要设立一个桥,连接好内地与香港的政府和百姓。”
延伸阅读:
港警遭割颈疑犯仅19岁!与香港年轻人该如何谈谈理想和未来?
之前,香港大学内有蒙面黑衣学生举行示威,手持印有校长照片的“寻人启事”,试图递联署信迫使港大校长做政治表态。另一边,香港城市大学一名新加坡籍助理教授因禁止学生将政治议题带入课堂,遭致办公室被涂污。更早些时候,年仅13岁的孩子身上搜出了汽油弹,用利器对警察割喉的青年也不过19岁。许多人惊骇不已,被视为未来和希望的青少年,竟是肆虐街头、横行校园的暴徒。
一直以来,无论是突破法律底线的“勇武派”,还是声称“不割席”的“和理非”,参与其中的年轻人都抱定一种心态:我的所作所为是“正义的”,是为了香港好,所以不管用多么激进和暴力的手段都可以。年轻人思虑人生、忧心未来无可厚非,但如果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在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中,暴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人们在行使自由权利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极端激进的观点和行为向来只会适得其反。那些认为可以用拳头、燃烧瓶、激光笔、铁棍来改变香港的年轻人,不妨回想,4个多月来,我们除了满目疮痍的城市、不断恶化的家庭关系、满腔的怨念和愤怒,还收获了什么?
一个人成长成熟的标志,就在于当他看问题时,会更多看原因和过程;而当他采取行动时,会更多考虑方法和后果。今天很多香港年轻人恰恰相反。他们在行动时,简单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就可以不顾他人、不计后果。而在认识和理解香港、内地乃至西方国家时,